欢迎访问四川省仪陇县张思德纪念馆! 咨询热线: 0817-7210033今天是:
当前位置: 主页 > 仪陇风情 >

张思德纪念馆:地域文化散文的书写及思考

时间:2016-06-02 08:48来源:仪陇新闻网作者:川北藻雪 点击:
地域文化散文的书写及思考 吴显果散文集《笔触家山》浅议 川北藻雪 仪陇与蓬安虽然一衣带水,但是直到读完吴显果历史文化散文集《笔触家山》,才对仪陇的山水人文有了感性认识

地域文化散文的书写及思考

——吴显果散文集《笔触家山》浅议

                                       川北藻雪

   仪陇与蓬安虽然一衣带水,但是直到读完吴显果历史文化散文集《笔触家山》,才对仪陇的山水人文有了感性认识。

   《笔触家山》以地方乡镇为支撑,以散文为笔调,以新闻记者敏锐的眼光为切口,广罗素材,精心组织,行云流水,又不拘一格地写意出了革命老区仪陇的整体形 象,让读者在历史的纵深里,文化的瑰丽里感受到了“三乡文化”的人文之美、“两德之乡”的精神之重,以及马鞍之上的地理之奇,以客为家的风情之异,源远流 长的蜀北仪陇历史之悠久。虽然,我读的是电子版,但仍然感到了书的重量,文字的重量,仿佛步入碑林,而作者以笔为刀,隐身叠翠的山水,叩问、探寻、抚摸、 记录,不啻为地域文化的修撰立碑之人。

   一是积极介入的写作姿态彰显散文写作的人间情怀。本质上讲,文学是写“无论如何与我相关”(蒂利希语)的事物,所以,中国文人推崇写物要有我的存在,尤 其是主观性强的散文文体。它是面向人间的写作,其后面站着一个人,他(她)随时会站出来向读者发言。这就要求写作者直面社会,正视生活,甚至哪怕是血淋淋 的人生。在这一点上,显果先生在自序中意图相当明确,试图实现“现实、历史与文化相揉合”。纵观整个集子,50篇文章无一不闪烁“我”的影子,“我”的踪 迹。时而听,时而看,时而询问,时而打探,时而交谈,有时看似客观冷静,却让另一个我在驰骋的想象中物我纠缠,带动一些微不足道的细节来生动场景。如果说 这仅仅是鲜活的田野调查,那么,带着个人“问题意识”的思考,则让积极的“我”有了生命的温度和历史的担当。如“我难以评判这是文化遗产的物尽其用还是对 文化遗产的一种糟蹋与蹂躏,但心底里却堵着一声无奈的叹息。”(《遥远的桥》)又如,在《叠翠的大仪》中,作者写道:我一直没有去写那篇关于女老师扎根山 村事业的执着与教学教法粗糙低劣相矛盾的人物通讯,但叠翠的大仪却一直在我的梦里萦绕,直到我动了笔才可以睡着的今天。而在《合作乡·义门场》中对子由寺 讹传为子游寺的勘误澄清,难道不也是一种历史的担当吗?其实,历史和现实往往就衔接在个我的生命节点上,写作就是要不断地捕捉这个生命的节点,并以主动介 入的姿态书写出这个节点上的心事和感受,只有这样,我们的书写才能历久弥新。

   二是以散文笔法凸现地域文化的深厚绮丽。显果先生的视野非常宽广,他凭藉散文的疏放自由,常常自觉地把一个不起眼的小乡小镇放进历史的大背景里,进行梳 理和纵深挖掘,不遗漏历史人物,也不忘渲染当代色彩,还不时拼接轶闻趣事,这样的文章读来有史的勾陈,有人的活络,有物的情趣。不仅如此,由于主题需要, 他还善于将同一山水从不同侧面进行思维发散,如《马鞍之上》,以地名马鞍、军魂马鞍、客家马鞍、美学马鞍和朵颐马鞍入笔,触及地理、人文、建筑、饮食等命 名进行考证,深度宽度广度兼备,色香味俱全。在《夜月方州瞰金城》中,我们循着作者的行踪,更读到了大山金城的险峻灵秀、宗教金城的文化浸染,而书香金城 的塔庙殊胜,翰墨金城里书法、剪纸、篆刻的植入,“德”字广场的建构,进一步加重了仪陇文化的砝码,当然,在市井金城里,我们还读出了“山高路不平,三天 不下雨,脸都洗不成”的旧时仪陇的窘迫,读出了“仪陇缺水不缺酒、缺钱不缺德”的灵魂滋润,以及时代金城中,仪陇人的发奋图强和风云变迁。可以这样说,显 果先生像一尾鱼,在历史和现实的交融中展鳍悠游,又像一位民间石刻艺人,手舞扁錾和刻刀,日夜为故乡的人事挥洒碑刻,仪陇文化的深厚绮丽经他之手又一次璀 璨绽放。

   三是丰富的文史掌故映衬了文化散文的靓丽风景。文化散文这个概念,于我们其实并不陌生,耳熟能详的(余)秋雨散文,曾经风靡一时,就是明证。但是很多文 化散文,写的都是名山大川、著名历史,而像显果先生执著于撮尔小邑的书写,自是一种创新、一个特色。而文集的显明特色还在于大量人文掌故、民谣俗语、楹联 题句、诗词歌赋等的恰当引用,举目而观,遍布字里行间。仅撷取几句俚语歌谣,如“重工业打石头,轻工业打锅盔,三产业打麻将。”“鲜家坪,九个包,又肥又 添膘,家家粮屯足稻菽,妻贤子孝东陶陶。”“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天上那个星儿排对排,我和那个情妹下乡来,手拿那个花扇甩两甩,心爱那个情哥快 拢来”……在这些引用中,仪陇人的旧时生活状况、客家人的爱情生活场景便鲜活起来。而文化散文的底色和亮色,也有赖于它们的点缀和升华。整部书稿在运用它 们时,借着人、物的出场,信手拈来,或忆,或想,或叹,或怨,或诵,或歌,或斥,或挞,无不呼应着浓郁的人文气息,从而构建起了仪陇这个地域文化的靓丽风 景线。当然,作为读者,我们必须看到:风景后面依然站着一个大写的人。透过那些凝炼的掌故,我们窥见的是作者所热爱钟情的故土上,人们五彩缤纷的精神生 活,而绝非仅仅是猎奇和神秘。

   说完本书的特点之后,我想再唠叨唠叨地域文化散文的写作。

   先厘清文化散文概念。百度百科曾经这样表述:指20世纪80,90年代出现,由一批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写作,在取材和行文上表现出鲜明的 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考色彩,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终极追问的散文,又称“学者散文”或“散文创作上的‘理性干预’”,从文化视觉来关照 表现对象,但与历史文化反思的作品相比在美学风格上往往表现出理性的凝重与诗意的激情以及浑然一体的气度。

   那么,地域文化散文呢,我理解为在特定地域内书写的具有鲜明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考及深厚人文情怀的散文。这类散文由于具有地域的特殊性、文化的差异性、书写的限制性,因而,要持续写出一批文质兼美、个性鲜明的地域文化散文,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既要及物,还要超越于物之上。地域文化散文写作是典型的及物写作,及物,就得触及具体的事物,不能空泛,也不能编造,或者移植其他地域的物来予以 替代。这就要求写作者必须平心静气,深入民间,广泛罗织当地的文化精神生活素材,大量调查,踏勘,追寻,做到万物了然于胸,物我交融挫于笔端。但是,这远 远不够,有时,还需要抽身于地域,超越于物,将其放在大背景里去考量,以广阔视野,高瞻立意,唯如此,才具有普世价值。

   第二,既要还原,还要重塑精神之光。地域文明是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毋庸讳言,随着全球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加上读图化、影视化、快 餐文化的入侵,一些古老的人类文明、人类文化正遭致凋零甚至毁灭,有良知肯担当的写作者,面对历史这一灰烬,就是要用文字之手,伸进这堆灰烬,捕捉其余 温,然后把这个余温和我们的体温联结起来,以期点燃读者心头的文化之火。在此过程中,我们的写作除了在正视并重新复活散碎于岁月的文化印记、传统民俗和风 化于墓碑之上的古今名人之外,还需要营造弥散一种精神,让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经我们和我们下一代之手,去感动感召其他文化族群。

   第三,既要录史,还要写出个人经验。历史文化散文不可避免地引经据典,广纳资料,但静态的史料应该是背景,而不是随着作者的转述变成了文章的主体。吸纳 时,并非一股脑儿照搬照抄,要给心性抒发和心灵力度展示留下较大的空间,并含英咀华,出经入典,不失个人的天真、并抱有谐趣的从容之心。同时,写出个体所 看到、遭遇的不同经验,让地域和个体的差异性经验浮现,力图文化散文出新、出鲜。

   我以为,这几点,显果先生都做得比较好。

 

                      2015年12月于相如故里

(责任编辑:张思德纪念馆:何文)
顶一下
(3)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