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馆概况
1966年冬,在学习毛泽东同志《为人民服务》的热潮中,仪陇县在原县文化馆内筹建了“张思德同志纪念室”,1967年元旦正式对外开放展出。
1977年,仪陇县革命委员会批准正式成立张思德纪念馆,馆址为仪陇县金城镇西关外北台嘴。
2005年,县人民政府驻地搬迁至新政镇后,张思德纪念馆随即搬迁至仪陇县新政镇春晖路一段。
张思德纪念馆位于仪陇县新政镇春晖路一段,东临城市道路,南面为体育馆,北面与金松湖公园连为一体。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处于川陕红色精品旅游线的中间位置,距朱德故居57公里。馆舍造型提炼自仪陇文化元素中的“篆刻”和特有的自然资源“离堆”,两者结合成——“印之离堆”,形成椭圆型发散性的建筑形式。以形象的建筑体现人与自然的融合,充分展示了仪陇人文和自然特征。
张思德纪念馆馆舍占地面积50亩,展厅面积1600平方米,功能区域划分为:陈列区(展厅);业务区(综合性库房、文物修复室、学术厅、科研厅);管理区(办公室、会议室、值班室、接待室、保卫部)。
张思德纪念馆基本陈列为“忠魂永驻—张思德生平事迹陈列。”分五个单元:“谷雨时节—黑暗岁月的历练”、“红星照耀—光辉历程的起点”、“漫漫征途—平凡见伟大”、“忠魂永驻—生命绽放光芒”及“为人民服务—思德精神永存”,以实物、图片、史料等为依托,运用声、光、电、场景等现代高科技手段,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张思德同志平凡而光荣的一生,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深刻内涵。张思德纪念馆被命名为“南充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四川省国防教育基地”,全年免费向公众开放。是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的重要场所。
谷雨时节
张思德出生于1915年4月21日,正好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谷雨节,这也是张思德同志乳名“谷娃子”的由来。张思德全家五口人,头上无片瓦,脚下无寸土,长期以租种地主家的土地度日,母亲朱氏生下他不到七个月就身患重病无钱医治而离开人世,他的大哥累死在地主的田地里,二哥沦为乞丐,饿死街头。父亲张行品外出求生,流落异乡。母亲去世后张思德被过继给婶娘刘光友抚养,靠讨“千家奶”养大。

养母为了让他不忘众乡亲的养育之恩为其更名为-思德。张思德十二岁时,养父和妹妹相继病逝,只留下他和养母相依为命。这是张思德出生老屋的复原模型,该屋原址位于仪陇县思德乡韩家湾村,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红星照耀
1933年9月21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发动了营渠战役,22日解放了朱德故乡马鞍场,随即挥师南下.
1933年9月23日(农历八月初四),由陆祯详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解放了仪陇东边重镇立山场。
张思德闻听立山来了穷人的军队,专杀恶霸豪绅,拯救贫民百姓,于是他邀约了六合场上几个穷孩子,跑到三十里外的立山场迎接红军。红军随张思德来到了六合场就是现在的思德乡,成立了六合乡苏维埃政府。张思德第一个报名加入少年先锋队,并被推举为队长。他多次带领队员为红军站岗放哨、巡查反革命分子,工作得到了乡苏维埃政府嘉奖。不久,红军扩编后,张思德又立即被批准加入中国工农红军, 在数次战斗中,他作战勇敢,足智多谋,屡立战功,为保卫苏区政权作出了 重大贡献,被战友们誉为“小老虎”。

1933年11月中旬,张思德在长胜县城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撤到巴中的恩阳、巴州镇一带。
1935年3月28日,张思德所在的红四方面军为了迅速贯彻党中央“渡江西进” 三十三军军长王维舟,亲临前线,观察敌情,寻找渡口,选定苍溪县塔山湾渡口为强渡嘉陵江的主渡口,企图阻止我军西渡。危难时刻,张思德挺身而出,凭借自幼练就的好水性,趁着夜色,悄悄潜过江心,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取”得了两条渡船。

正是这样两条渡船,解决了连里渡江的燃眉之急,为后来大部队在苍溪塔山湾渡口强渡西征,痛歼敌人,立下了战功。是红四方面军策应中央红军挥师西进迈出的第一步,也是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如今已成为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战役纪念地。展柜里展出的是红军作战用的马刀、红缨枪等武器。
漫漫征途
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主力开始长征。 红四方面军5月中旬占了茂县、理番。不久,张国焘率左路军穿过松潘草地到达阿坝后,拒绝继续北上,南下再过草地,希望能在西康创建根据地,但屡遭挫折,部队损失严重。由于张国焘的左倾分裂主义的破坏,张思德和左路军所有红军指战员一道,两次翻雪山,三次过草地,历尽万苦千辛,进入草地后不久,战士们带的粮食就已经吃尽只能靠吃野草充饥。 在长征途中的数次战役中,张思德曾三次负伤.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张思德因身体还没有完全康复被编入警卫连负责警卫关中云阳八路军留守处和荣誉军人学校。在此期间,他表现十分突出,1937年10月,张思德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1940年春天,张思德被分配到中央军委警卫营担任通讯班班长。那时条件艰苦,送信没有交通工具,甚至连雨衣、雨布都没有,全靠战士两条腿。在通讯工作中,张思德一向拣重担子挑,每当有艰险出现,他总是第一个站出来。他练就了一身跋山涉水的本领能被战友们形象地称为通讯班的“飞毛腿”。同时,为了完成在各种复杂条件下的通讯任务,张思德利用晾干的猪尿泡做文件袋、用葫芦瓢装信件,保护文件在雨天或过河涉水时不被浸湿损坏。每当说到张思德出的点子,班里的战士们都会伸出大拇指。张张思德经常和大家一起说说笑笑。但就在这说说笑笑的时候,他也不忘记做思想工作,获得“编外指导员”的雅号。

1941年,张思德所在的警卫营奉命开进南泥湾,披荆斩棘,开荒种地,风餐露宿,战胜重重困。广大官兵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弯成了“平川稻谷香,肥鸭遍池塘。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1943年春,张思德被选派到毛主席身边当警卫战士,他十分激动,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工作,做毛主席的忠诚卫士。为了保证毛主席有个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他经常主动为驻地打扫卫生、铺石垫路、修补窑洞,兢兢业业地做好每一项工作。在执勤时,总是轻手轻脚,生怕干扰了主席的工作。
为人民服务
张思德的英雄形象,也随着毛主席《为人民服务》这篇著作,成为激励教育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精神力量。
在仪陇,家乡人民在张思德精神的鼓舞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努力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
1967年,为纪念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张思德,张思德的诞生地由六合乡更名为思德乡,乡内交通便利,并开办有农机厂、皮革厂、粮油加工厂等企业。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以英雄名字命名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延安的志丹县,以前叫做保安县,在1936年为了纪念民族英雄刘志丹而命名为现在的志丹县。
1970年,仪陇县人民政府开始在柳垭镇的梯子河上修建以张思德名字命名的思德水库,1983年建成蓄水,思德水库是仪陇县唯一的一座集人畜饮水、农业灌溉、防洪为一体的中型骨干水利工程,能解决全县22个乡镇、十万余人的饮用水困难问题,灌溉面积达9.43万亩。(这是家乡人民正在修建以张思德名字命名的思德水库、张妈妈正在给小朋友们讲述张思德小时候的故事)。在延安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已成为延安精神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在这块红土地上缅怀英雄,时刻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记在心.
